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重庆乡村振兴要插上“智慧”翅膀

信息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1-11

3.jpg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1月11日,借助西部农交会这一平台,我市举办乡村产业振兴暨智慧农业高端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共同探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路径,交流智慧农业及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助力全市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

  “应从六个方面重点把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山地农业是一篇大文章,尤其是对我们国家而言,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以上,集中连片贫困人口聚集,亟须寻找到一条适宜的山地农业发展道路。”赖明说,我国山区贫困问题集中,解决好山区“三农”问题,对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建设好山区生态文明、满足山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城市和多山地区,既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思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也要贯彻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正逢其时。

  赖明认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重点把握,加以突破: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应出台全国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指导性意见,并制订、修订和完善一些专门的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构建符合山地农业特点及发展需要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山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适宜山区农业发展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将山区特色小型农业机械研发作为科技专项予以支持。

  四是探索新型经营形式,打造合作制农业,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推广“合作社+行业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开展信用合作试点,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

  五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农家乐”“休闲农业”“文化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创新“互联网+电商”、农旅融合、观光农场、休闲型、文化传承型等新业态;利用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载体,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推进农业、林业、水利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精品加工、生鲜电商、高端定制等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打造山地农业精品。

  六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

  “让乡村产业‘六产化’,让农村业态‘多元化’”

  “农业什么时候成为第一产业,很少有人能回答。事实上,在中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伴随着工业化产生的,没有工业的第二产业,就没有农业的第一产业。”温铁军说,“但我们今天要谈的不光是如何‘接二连三’的问题,而是要发掘其更多的可能性,让乡村产业‘六产化’,让农村业态‘多元化’。”

  何谓农业的“六产化”?即指在“一产”种养、“二产”加工、“三产”旅游的基础上,深度开发教育和文化体验为主的“四产”农业,发展医养、寿养、康养为主的“五产”农业,打造历史文化传承的“六产”农业。

  “前三者很好理解,关键是第四、五、六产业究竟是什么?”温铁军一一解释。

  教育文化是乡村的第四产业。大山区里的农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文化等相关资源。教育部要求加强中小学生自然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自然资源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才适合开展自然教育。这就会带来对本地化的知识生产和外部教育需求对接的问题。田野的自然风光、峡谷里的河流、吊脚楼和石头砌的老房子等,都是很好的自然教育资源,具备条件的乡村可以通过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带动教育、旅游、养生、运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乡村与生俱来的生命产业是第五产业。自然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的多样性,尤其是像重庆这样的大山区、大库区,它的多样性几乎是无可比拟的。目前,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城市人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他们向往自然,愿意回归自然。因此,一个没有被化肥、农药、垃圾所破坏的生态村落,最有条件发展生命产业——“五产”农业,通过为城市人群设计一些定制化的服务,通过村集体收储闲置民宅推进“共享产权”提供独特、舒适的乡村生活,为人们寿养、康养、医养等城乡融合新业态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历史文明传承是乡村的第六产业,这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产业,应把历史文明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结合起来,只有“六产”兴旺了,新的业态才会层出不穷。

  “所以,重庆的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旺,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可以着重考虑。”温铁军说,首先是进行全域生态资源整合开发研究,把独特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通过推进乡村资源的价值化利用,实现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其次是对一些已经初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进行定制化、网络化的内涵发展,如融入“野生鲜摘”“原乡民宿”等针对城市中产阶级群体的独特体验品牌创意;三是推进“六产化”的生态旅游、养生文教等融合发展,有意识地把生态产业化中的多业态创业与集体经济的制度创新结合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

  “发展智慧农业是大势所趋,应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现代信息科技与农业相融合,催生了智慧农业。”赵春江说,智慧农业包含环境不可控的大田智慧农业、环境可控的设施智慧农业,以及智能加工车间和智能信息服务等几个方面。智慧农业可以帮助我国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电脑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来提升耕作、养殖水平;二是用机器代替人耕种,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以大田智慧农业为例,农机设备通过网络连接,传感器实时采集信息,形成大数据并共享,支撑农民的决策。所有分析、决策、控制、实施均在同一个系统内完成,既能减少操作时间,又能实现精细管理,一举两得。

  因此,智慧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农业“4.0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大势所趋。但在目前,由于农业投资的周期性长、回报慢,许多企业对智慧农业还处于观望状态。赵春江举例说,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企业领域中,智能农业占比最少,只有0.32%,而投资智能农业的企业更是基本没有,“要扭转这些企业的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智能农业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他表示,高新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既有成本的问题,也有接受能力的问题。智慧农业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对产业链发展比较成熟、效益比较高、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就以市场为主体推进,政府出政策积极引导;对于生产主体比较分散、产业链不太成熟、面大量广的产业,以政府为主体建集中性的智慧农业平台,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可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京东集团副总裁曲越川

  “用智能技术手段推进乡村振兴”

  “我认为,农业信息化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衍生出的技术手段。”曲越川说,京东利用多年电子商务积累的海量数据资源,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关注点及走势,为消费者提供专属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有效连接起了生产端和消费端。

  “比如说,中国的生猪饲养量占全球的56.6%,但我们的饲料成本是美国的两倍,我们的人工成本是美国的5倍,这就需要技术革新。”曲越川说,养殖产业的巨大前景与潜力,驱使京东进入了这个行业,并用智能化的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我们设计了一个自动巡检机器人,它可以对养殖场内的环境、温度进行检测,对猪只的身体状态进行监测,再进行精准的饲喂。当我们监测到某头猪有些异常时,可马上通过猪脸识别系统将其锁定,将其生长、免疫、接种、进食的信息提供给饲养员进行判断、跟进,避免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据我们初步估算,仅这一个技术,就可以为行业节约成本上百亿元。因此智慧农业的作用是巨大的。”

  他表示,京东集团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整合金融为农业合作社和农民提供方便的贷款、加强科技投入服务农业生产、构建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打造现代物流体系以及数字营销和品牌打造等手段,聚焦农产品出村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阿里巴巴集团乡村事业部副总经理林青叶

  “要打造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电商体系”

  林青叶表示,当下我国应着力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元素与农业农村经济紧密结合,促使农村变得更美好。

  根据资料显示,当下农村有33%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要到县级以上的市场才能找到,而农村的消费投诉量却居高不下,甚至远远高于城镇的消费投诉量。“这充分说明了农村的商品种类不全、农村商品质量差、部分假冒伪劣商品把农村当成集散地。”林青叶说,因此阿里巴巴选择打造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电商体系,既是看中了这个市场的潜力和商机,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

  林青叶表示,阿里巴巴建设的农村淘宝,仅2017年投入重庆合作县域物流的金额就高达2400万元,建成了758个遍布区县的新增专职天猫优品服务站和农村淘宝服务站,新增了1500个就业机会,截至2017年已累计为村民节支1亿元,取得了为农村淘“宝”和从农村“淘”宝两方面效应。

  “未来,阿里巴巴还将建设更加完善的农村电商体系。”林青叶对现阶段县域电商发展的方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建立末端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网络基础服务设施体系;三是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就业;四是培育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五是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云阳县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会长、重庆聚牛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大可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杨大可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乡村振兴最重要、最需要的资源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的中间力量。

  “你对一棵树好,它就会给你回报。”杨大可20年前从承包土地开始,通过不断地学习果树种植、管理技术,试种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挣到了第一桶金。后来,他意识到传统农业看天吃饭风险大,就着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园,树下种草、以草养羊,羊粪又成为肥料;饲养蜜蜂为果树授粉,同时收获高质量蜂蜜。一系列精细化管理让杨大可收入渠道多元化,即使碰到霜冻、冰雹或其他突发灾害,果园依然有稳定的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农业是一项技术活儿,农业也是一个可以赚钱的行当,“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人才,我将继续向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和要求看齐,并带动更多人深耕农村,学习技术和经营,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